狗狗拆家照片

「牠最近好像怪怪的?」

有時候,我們會注意到自家狗狗的一些行為變化,卻說不上來是哪裡不對。比如:變得安靜、不再像以前那樣主動撒嬌,或是不停來回走動、繞圈等行為。我們都知道,狗狗不會用語言表達情緒,但牠們有自己的方式釋放壓力。一起來看看狗狗在壓力大時常見的行為表現,以及可以如何幫助牠舒緩情緒吧!

 

狗狗釋放壓力的常見4大行為表現

狗狗在感受到壓力時,通常不會立刻產生劇烈反應,而是透過一系列「轉移行為」或「舒緩訊號」來嘗試調節情緒,讓自己恢復平靜。這些像是日常舉動的為,例如不停地舔鼻子、打哈欠、繞圈,實際上卻可能是牠正在對環境或互動感到不安的訊號。

頻繁舔腳掌或身體局部

狗狗舔腳腳照片

舔舐是狗狗自我安撫的本能反應,就像人緊張時可能會咬指甲、轉筆一樣。當壓力上升時,牠們可能會不停舔腳掌、前肢,甚至舔到出現紅腫或掉毛。這種行為常見於獨處時間過長、環境刺激過度,或無法排解精力時。

打哈欠頻繁、無預警喘氣

狗狗一直喘氣的照片

打哈欠和喘氣,在狗狗放鬆或舒服的狀態下,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。但如果牠是在焦慮、不安、或壓力變大的情況下出現這些行為,那就可能是牠在試著調節情緒、讓自己冷靜下來。像是訓練強度太高、到了陌生的環境,或是有陌生人靠近時,有些狗狗會開始連續打哈欠、突然喘氣,這些其實都是牠在面對當下情境時感到不確定、甚至有點緊張的反應。

來回走動、繞圈圈

當狗狗感到焦躁、卻不知道該怎麼辦,也無法離開當下的情境時,牠可能會開始出現來回踱步、原地繞圈,或在門口徘徊等重複性動作。這類看似「沒有目的」的行為,其實是為了讓自己冷靜下來。

常見於狗狗的環境變動或掌控感降低的時候,例如:家中突然出現不熟悉的訪客、空間變得擁擠(像是大掃除時家具集中移動),又或是原本規律的作息被打亂—像散步時間延後、陪伴時間減少,或家人長時間不在家。對需要安全感與穩定環境的狗狗來說,是會形成壓力的來源之一。

低鳴、哀嚎

有些狗狗在壓力過大時,會透過聲音來表達內在情緒。輕微的低鳴、低聲哼哼,可能是牠在向你傳遞「我有點不安」的訊號;但如果開始發現哀嚎、吠叫則代表牠們的強烈不安、無助或極度焦慮的時候,尤其在分離焦慮的狗狗身上相當常見。比如:在你剛出門不久、陌生狗靠近主人時、或是在動物醫院等高壓環境中。這不只是「吵鬧」,而是一種情緒累積到某個程度後,狗狗無法自行調節的外顯行為。

除了前面提到的四種比較明顯的行為,還有像是:舔鼻、眼神回避、身體捲曲等,都是毛孩常見的壓力訊號。如果我們忽略這些訊號、繼續推進互動,牠的壓力可能會在無聲中慢慢累積,進而影響身心理喔!

狗狗為什麼會有壓力?壓力來源比你想得多

狗狗躺在主人身上睡覺的照片

我們常以為狗狗的壓力只會出現在極端情況,比如:搬家、有陌生人靠近或受驚嚇。但實際上,毛孩的感官比人類敏銳得多,不只對環境變化敏感,連生活節奏的改變,甚至我們情緒的起伏,也都會大大影響牠的狀態。

許多壓力不是突然出現,而是在日常中一點一滴地累積,只是我們未必有察覺。以下是幾個常見、卻容易被忽略的壓力來源:

  • 作息變動或規律被打亂

狗狗習慣依賴固定的生活節奏來建立安全感。當原本固定的散步時間、餵食時間、陪伴節奏突然改變,對牠來說就像我們的生活突然「沒了時間感」。像是你晚下班、週末出門時間不一樣、本來每天晚上會陪牠但這週特別忙,這些落差都可能讓牠產生不安。

  •  主人的情緒忽高忽低

狗狗雖然不理解我們在煩什麼,但會透過我們的語氣、肢體來接收我們的情緒強度。當我們情緒緊張、生氣、說話變快、動作變急,牠可能會壓低耳朵、舔鼻子、走遠一點。長期處在起伏過大的氣氛裡,對牠來說會形成無法預期的心理壓力。

  • 被過度打擾、互動方式不合牠的節奏

有些狗狗不喜歡被突然摸頭、強抱、或是被吵醒就開始互動。這些行為對人來說可能是親密,但對狗狗來說卻可能是負擔。尤其在牠已經顯露出「我還沒準備好」的肢體訊號時(例如轉頭、舔鼻、離開),還被硬拉回互動,會讓牠壓力持續累積。

  • 長時間處於刺激過多的空間

家中開著大音量的電視或音響、有客人連續來訪、路邊施工聲、或是連續出門參加活動(市集、人潮多的餐廳等)。這些聲音、氣味、陌生感,對狗狗來說很難一下子適應,特別是對環境敏感或本身警戒心較高的狗狗。

  • 缺乏獨處空間與休息時間

雖然狗狗本身比較喜歡與人互動,但也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等人陪玩,牠們也需要自己的獨處空間。當家中太吵、太擁擠,或總是有人打擾牠躺下休息的時間(像是小孩頻繁跑來摸、開燈叫牠起來互動),牠可能表面不抗拒,但身體卻開始累積壓力。

狗狗有壓力怎麼辦?4個幫助狗狗減壓的方式

帶狗狗散步的照片

發現狗狗有壓力時,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
有時候,我們可能會忽略毛孩正在適應生活節奏、環境變化,或與我們之間的互動方式。透過適當的行為調整,可以幫助牠更快找回安全感。以下是 3 個實用又不困難的減壓方法,從觀察、互動到生活節奏的調整,幫助狗狗回到比較放鬆、自在的狀態:

看懂訊號,給牠一點空間

當與狗狗互動時,牠表現出轉頭走開、眼神回避或是不太回應,不用急著安撫,也不要立刻拉回互動。停一下、讓牠自己決定要不要靠近,這種「被尊重的節奏」,對狗狗來說就是一種情緒釋放。

用日常活動幫牠把情緒消化掉

有時候壓力需要透過行為轉移來釋放,像是外出散步、嗅聞時間、簡單的找東西遊戲或嗅聞墊,都可以幫狗狗用牠的方式「做點事」,重新掌控自己的情緒節奏。另外,適當的肢體按摩,或是你坐在一旁什麼都不做,也可以幫助牠放鬆喔!

重新建立屬於牠的「安全感日常」

其實,最根本的還是讓狗狗知道:每天的生活是可預期的、環境是熟悉的、你是穩定的。給予固定的作息(餵食、散步、休息)、不過度干擾的獨處空間,以及一致的互動方式,這些日常細節就是牠心理的安全感來源。

保留互動時間,給予積極回饋

除了讓牠休息與安靜,建立穩定的互動環節,也是一種減壓方式。每天預留一些時間主動關注牠的狀態,無論是簡單的目光交流、短時間的訓練遊戲、或是撫摸對話,都能讓牠感受到「有人在陪我」。同時,在牠主動靠近、完成互動時,給予適當回應與稱讚,也能強化牠的安全感與信任感。

壓力行為不是生病,而是情緒訊號

當我們注意到狗狗有以上的反常行為時,該怎麼做呢?我們可以先停下來觀察,不急著修正,就有機會讀懂牠的訊號,陪牠慢慢穩定下來。

先觀察,再決定要不要做什麼

狗狗開始舔腳、繞圈,先別急著喊牠或制止。不妨多看幾秒,想想牠是不是剛剛遇到了什麼事(有人來家裡?太久沒散步?)。有時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冷靜,不一定需要我們馬上介入。

少一點「不行!」,多一點「換個方式吧」

當狗狗因為緊張而出現某些行為,硬要制止反而會讓牠更不安。不如換個方式,例如把聲音關小一點、空間整理寬敞一些,或是把訓練節奏放慢一點。這些小改變,牠會感受到你的善意。

壓力太大時,就找專業的幫忙

如果狗狗的壓力行為出現得頻繁,像是睡不好、吃不下、一直哀嚎或過度舔腳,代表牠可能真的撐不住了。這時別硬撐,找獸醫或專業行為師聊聊,會是幫助牠脫困的好開始。

把壓力行為看作溝通的語言,會發現有些變化,其實不是突然發生的。如果狗狗出現這些反應,請別急著糾正,也不是牠「不乖」。與其讓牠更緊張,不如試著回頭看看,是不是哪裡出了變化、什麼讓牠不安,幫助更快走出壓力的起點。